那些父母擔心的事

Q. 孩子會不會過早性行為?

如同我前述的,性行為代表的是親密的極致,在關係中極端地靠近。所以,擔心過早性行為之前,首先要教育孩子的是「性慾什麼麼?該如何處理」、「身體的界線,想靠近與被靠近是一種選擇」,身為父母要思考的是,孩子與他人的親密需求有沒有被滿足。很多家庭看似很正常,但父母親子之間是疏離且冷漠的,孩子在家中與人的親密感沒得到滿足,很自然地會往外發展。

親密的家庭自然會是較容易分享內在世界的,孩子與人談戀愛,自然會較不避諱與父母分享,也較不容易因為渴望與對方更親密,所以過早嘗試性行為。

 

此外,孩子是否會因為好奇而去嘗試。各位杯木啊…..性也是很累的,先要找到有個人願意跟你試,當孩子因為好奇會想要嘗試性行為,我倒也會關注的是孩子會不會有其他方面的需求沒有滿足,以至於他的眼光一直著眼性行為,想要藉著性來抒發?因為如同我們前面說的,性是一種生之驅力、一種生產力,也代表探索世界的能量,孩子的眼光一直著眼在性,會不會代表的是他現實生活的挫折,以至於用性來抒發比較容易?畢竟射出了,慾望就滿足了,去面對挑戰,反而是更困難的。

 

Q. 教孩子如何避孕,是否就會鼓勵孩子從事性行為?

教孩子避孕,是為了讓孩子理解,在性之後可能會面對什麼,如果他選擇了性的歡愉,他也必須為自己的身體負起應負的責任,這才是教育的真諦。教育的真諦並非父母師長蓋起一個溫室,設下一堆防線,要孩子不要碰,而是讓孩子知道自由與負責是一體兩面,自己的身體應該知道要為自己負責任。

也是因為教導孩子,在性行為之後,可能面對的,所以要教孩子怎麼保護自己的身體,在沒有準備好孕育生命前,要怎麼去避免懷孕或性病。

 

我倒是覺得不需要擔心會不會「鼓勵」孩子嘗試性行為,當孩子嘗試性行為,一個部分家長往往擔心的是年齡的問題,也要回歸請孩子思考,這個年齡有沒有辦法為「萬一」負起責任,如果沒有能力,自然必須要小心不去越線,或是要保護自己。當孩子已然長大,則父母或許擔心的是孩子選錯人、受到傷害,如果純然是情感受到傷害,我們也可思考,我們在家庭教育裡,給孩子的愛與支持夠不夠,當孩子有足夠的愛與支持時,有沒有復原的能力。

 

一如我前述的,性行為代表與人極端的親密。孩子過早的性行為,往往可能代表的是他渴望親密的部分。我覺得與其擔心教導避孕會不會鼓勵性行為,不如擔心孩子面對伴侶的渴望,但自己會不會不好意思拒絕,這也反映孩子內在界線的其中一部分。

 

Q. 接受多元性別教育孩子會不會變成同志?

事實上,目前的科學研究根本無法證實同性戀是後天造成的,而美國精神醫學會在1973年就發表了正式決議(Position Statement on Homosexuality and Civil Rights),將同性戀自精神疾病中刪除。表示「同性戀本質上(per se)並不會損害一個人的判斷力、穩定性、可靠性或是整體的社會和職業能力」,並且公開呼籲停止對同性戀者的歧視。

 

 

接受多元性別教育,是期待社會對於不同性別特質的個體更加的尊重,允許每個人在不傷害他人的原則下都可以有自己的樣子,不需要符合社會既定價值觀,這個教育除了是允許個人尊重自己以外,更是教導「群體」尊重個別差異,降低因為性別特質或價值觀差異產生的霸凌或排擠。

 

孩子的性傾向並非可以隨意控制,那麼身為父母的我們必須思考,在面對孩子的性傾向,我們能夠給予多大的包容或支持,還是我們只希望孩子照著世俗的規則走,當孩子不如我們預期時,我們內在產生的感受,是發生了什麼事?是孩子的焦慮,還是我們的焦慮,對孩子的失望,是來自於我們對他什麼樣的期望。

 

 

所以,關於性傾向,說到底,這不是「選擇」的結果,如同孩子是高是矮是胖是瘦、個性開朗或是內向、好動或是文靜,這都不是做父母的我們能夠選擇或控制的,所以擔心孩子變成同志的背後,不妨問問自己為何擔心,方能降低做父母的焦慮。

Next
Next

10到18歲的性教育 實務操作